古籍類書博物志科技思想研究的重要意義
2024-07-18 08:52:22??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許曉東 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4月2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要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古籍典藏的保護修復和綜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古籍中的類書作為一種大型資料性書籍,摘錄各種書上有關的材料并依照內容分門別類地編排以備檢索,是包含自然界與人類社會各種知識的載體。其中,書名含有“志、識、記”,對自然進行記識的類書,就屬于博物志的范疇。類書中的博物志含有豐富的科技思想。我們對博物志中蘊含的科技思想進行整理,并對其進行深入的當代價值剖析,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一,有助于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提升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其二,對于推動中國傳統科技思想研究具有可借鑒的方法論啟示,有助于開辟這方面研究的新領域。 ◆古籍類書博物志科技思想的收集與整理 西晉張華撰寫《博物志》一書,開博物志范式。隋唐至元明則為博物志的拓展期,如《初學記》《物類相感志》《癸辛雜識》《物理小識》《菽園雜記》等皆是對歷代科技思想之匯編。在西學東漸與清末修志浪潮下,博物志迎來向格致學再向科學轉化的重大轉變,諸如《四洲志》《海國圖志》《瀛寰志略》《博物新編》等皆是直接普及近代科學知識。概括言之,博物志是古代科技思想的一種知識形態,撰寫博物志是描述這種知識形態的方式。以其為科技史料,探討其內涵及外延、主要內容、表現形式、歷史淵源、社會影響等方面,有助于深化科技思想史研究。 用文獻學、訓詁學、目錄學和版本學等學科理論和方法,對博物志的科技史料進行搜尋、考證、分類具有重要的價值。通過細致的文獻甄別,按照天文、數學、地理、生物、物理、化學、醫學、農林、制造、航海等現代學科的知識,系統、分類從魏晉至清末的博物志中整理出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農學、地理航海、醫學鑄造等科技思想。如隋唐天文數學所涉《封氏聞見記》《海濤志》,物理化學、生物學農學所涉《初學記》《元和郡縣志》等;兩宋天文數學所涉《續博物志》《事林廣記》《通志》等,物理化學所涉《物類相感志》《老學庵筆記》等,生物學、農學、醫學所涉《癸辛雜識》《夷堅志》《物類相感志》《事林廣記》《桂海虞衡志》等;元明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等領域集中于《物理小識》《菽園雜記》《長物志》《島夷志略》,地理航海集中于《島夷志略》《龍江船廠志》《漕船志》《武備志》等;清末天文、地理、航海等集中于《四洲志》《海國圖志》《瀛寰志略》《地理全志》《地學淺釋》《博物新編》,物理化學集中于《海國圖志》《博物新編》等。 ◆對古籍類書博物志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論價值 第一,開拓性價值:開拓中國古代科技思想研究的新路徑。全面、系統地搜集整理類書博物志文獻中的科技思想,可以更全面地揭示中國古代科技思想發展的內在邏輯,總結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研究新范式。博物志的史料所記的事物涵蓋自然事物、自然現象乃至自然規律,在分類體系上,往往涉及天文、地理、生物、化學、物理、農學、醫學等,具有包羅萬象的特點。文獻記載的有些技術與工藝還融入藝術元素,從而呈現出其文化底蘊。加強這一方面的研究,有助于促進中國科技史研究與文化史研究的結合,揭示傳統科技文化與人文思想相互交融的一些規律。因此,該研究涉及多個學科領域,有助于打破學科壁壘,推動跨學科研究,為開拓中國古代科技思想研究提供更全面的視角。 第二,補充性價值:補充中國古代科技思想內容的史料。歷代學者因發現類書舊注的引用而找到已佚古籍的事例屢見不鮮。類書博物志收集了不少古代科技文獻資料,可作為了解古代科技思想全貌的一種工具,值得今人全面、深入挖掘。類書博物志的史料都具有強烈的補充性特征,即某一時代的博物志承襲補充前幾個時代的博物記識成果,同時也存在對上一時代的博物記識內容的批判與繼承。例如同是對火浣布性質的記識,便在多部博物志著作間繼承、批判、發展?!妒霎愑洝贰端焉裼洝方哉J為火浣布為樹皮所化,《廣志》則記載火浣布實為南方人的一種布質;《洞冥記》則認為火浣布為石麻之材質制作而成。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研究了張華《博物志》關于光學、流體、燃燒等物理知識,煉丹、石棉、天然氣等化學知識,土壤、山川等地理知識,害蟲的防治與天敵介入等生物學知識,充分體現了《博物志》在科技史料上的價值。 第三,提升性價值:提升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的主體性。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的主體性,是我國先民在推動科技發展的實踐過程中表現出的自覺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研究古籍類書博物志的發展脈絡,能夠了解中國古代科技思想發展的規律性和特殊性,提升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的主體性,堅定文化自信。就從張華《博物志》本身的繼承發展來看,唐、宋、明時期都出現了對《博物志》的增補,如《續博物志》《博物志補》《廣博物志》等。及至清代,補輯《博物志》佚文者很多,如周心如、王仁俊、馬國翰、王謨等。以博物志范式而寫成的典籍也具有鮮明的主體性,如宋代《物類相感志》到明代亦有胡賡昌補充內容而成的《廣物類相感志》,以及清人的《物類相感續志》,又如從宋代洪邁《夷堅志》發展到元代的《續夷堅志》等。這些實踐都生動體現了先民對傳統科技文化的價值認同和繼承發展。 ◆對古籍類書博物志的研究具有重要實踐價值 對古籍類書博物志的研究,有助于完善中國特色科學技術發展模式。 世界各國都有其自身的科學技術發展模式。古籍類書博物志萌芽于先秦時期,創立于晉張華所撰的《博物志》,后經隋唐、宋元、明清的繼承、補充、輯佚,又至清代林則徐、魏源、徐繼畬等人在西學東漸影響下的擴容與創新,自成一種科技思想發展演進模式,實現了從博物志到格致學、從格致學到科學的躍遷。這一脈相承的博物志范式,所體現出來的是中國古人對自然事物、現象和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并經過歷代的博物志文獻傳承記錄下來,最終接入世界科學的發展軌跡。 從古籍類書博物志史料中提取科技思想精粹,采用現代科學方法進行闡釋,對其來龍去脈進行梳理,挖掘其當代價值,有助于人們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科技思想匯入現代科學的路徑,有助于賡續文脈、推動中國傳統科技思想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科學技術發展模式。同時,博物志是對古代科技思想的記錄,而對記錄本身的整理、總結、升華,也促進了科技思想的發展;經過發展的科技思想又以新形式的博物志記錄下來,二者是螺旋式的上升樣態。從對古籍類書博物志文獻的考察和當代價值研究上,我們可以深刻領會到,中國特色科學技術發展模式的建立,必須汲取博物志科技思想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成果,并根基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 (作者單位: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古籍子部譜錄類科技思想的收集整理及其現代價值研究”(23VJXT005)階段性成果)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