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
2024-09-04 09:47:15??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周玉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將“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作為實現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需要的“七個聚焦”之一,深刻體現了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取向?!稕Q定》指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并對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作出了全面而深遠的制度安排,旨在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持續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是增進民生福祉的堅實基礎 在價值導向層面,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原則的具體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稕Q定》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旨在通過制度創新和政策優化,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新期待,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支撐。 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改革主體?!稕Q定》指出,“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的人民性,確保改革舉措貼近民心、反映民意、滿足民需,以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旨歸。 推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共同富裕?!稕Q定》強調,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通過這一部署,我們將有效縮小區域、城鄉、群體之間的差距,提升社會整體福祉,實現共同富裕,從而保證社會和諧穩定與國家長治久安。 著眼全局,謀劃長遠。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不僅解決當前民生問題,更為實現國家長遠發展戰略目標奠定堅實基礎。四十多年的改革發展,民生制度框架從“有”到“好”,正朝著“優”化發展的新階段邁進。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必須著眼于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采取更多改革創新舉措,確保收入分配、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育幼、養老等重點領域得到持續改善,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改善人民生活,激發內生動力。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將解決人民生活品質提升的難點堵點,激發社會活力,釋放居民消費潛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這些部署的重大意義,在于以制度的形式在改善民生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確立長效穩定的良性互動。 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妥善處理輕重緩急。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我們要注意區分主次、緩急,將有限的力量、資源用在刀刃上。重點是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是實現“民生七有”的關鍵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進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是實現“民生七有”目標的有力抓手。 幼有所育、老有所養: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稕Q定》提出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提出加強普惠托育服務體系的建設,支持不同模式的托育服務發展,包括用人單位辦托、社區嵌入式托育和家庭托育點等。這些措施旨在滿足家庭的托育需求,提升生育政策的包容性和適應性。在養老保障方面,《決定》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優化基本養老服務供給,確保老有所養,這是保證社會公平、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支撐。 學有所教、勞有所得:激發筑夢、逐夢動機的制度機制?!稕Q定》明確提出,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確保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不僅是對教育公平的堅定承諾,更是通過改革,實現教育資源均等化、提高教育質量的戰略部署?!稕Q定》強調,要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同時,完善勞動者工資決定和支付保障機制,確保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實現勞有所得,這是對提升勞動者獲得感、幸福感的具體體現。 病有所醫、弱有所扶:筑牢社會安全網的民生保障制度?!稕Q定》指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健全公共衛生體系,確保病有所醫。在弱有所扶方面,《決定》提出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健全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制度,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 住有所居:催發幸福感安全感的民生保障制度?!稕Q定》提出要加快建立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滿足不同群體的住房需求,確保住有所居,這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具體行動。 這些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提供了實現全方位民生保障的明確路徑,將有效提升人民生活質量,并改善人民對生活品質的主觀感知。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民生改善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民生七有”的內涵也將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這需要我們持續努力,不斷探索和創新,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是提高“民生三感”的有效途徑 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在提升人民的民生感知,即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方面負有重要使命?!稕Q定》中構建的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為我們指明了增強“民生三感”的實踐路徑。 “民生三感”是物質與精神并重的生活追求。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衡量人民生活質量的綜合指標。它們不僅基于物質需求的滿足,更涵蓋精神層面的富足,共同構筑了一個人們追求的全面而立體的民生發展圖景。 增強“民生三感”的實踐方向。一是提升獲得感:《決定》中提出的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是確保人民公平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關鍵。通過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優化稅收和社會保障機制,我們不僅保障了人民對收入公平增長的期待,更增強了他們對改革發展成果的獲得感。二是增強幸福感:《決定》強調的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是提升人民生活質量的基石。從基本養老保險到基本醫療保險,再到社會救助體系的完善,每一項措施都體現了對人民幸福生活的深切關懷,讓人民在享受更高水平公共服務的同時,感受到滿滿的幸福感。三是鞏固安全感:《決定》中對醫療保障、養老保障和住房保障的深化與完善,構筑了人民生活的安全網。無論是深化醫保制度改革,還是推進養老保險體系的多層次發展,抑或是加快建立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這些舉措都旨在讓人民在面對生活的不確定性時,擁有堅實的后盾,從而增強他們的安全感。 人民主體性在激發與增強“民生三感”中的重要作用?!懊裆小钡脑鰪?,不僅源于民生制度的完善,更來自于人民的積極參與和共同建設。這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體現。激發人民的主體性,讓每個人都能在社會建設中發揮作用,是實現社會和諧與提升“民生三感”的關鍵。通過培育積極健康的社會心態,能夠促進社會融合與團結,不斷激發和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 (作者為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社會與文化學教研部主任、教授)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